為滿足民眾住的需求,各縣市政府過去大量興建國宅,造成餘屋充斥與資金積壓等問題。全台國宅最後餘屋─台南市大林國宅二十三戶日前出清,因價格優惠造成小小的搶購潮。今後政府已無重啟國宅政策的必要,為了邁向住宅供需平衡目標,必須更尊重市場機制,同時增加社會住宅比例,以照顧弱勢族群。 家是可以遮風蔽雨、築夢踏實的地方,人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住宅。我國於民國四十六年公布實施《興建國民住宅貸款條例》,以低收入家庭為對象提供低利貸款,這是政府實施住宅補貼的開始。民國五十三年起,政府直接興建國民住宅,以成本價售予較低收入家庭,後來陸續針對不同職業身分別,提供住宅貸款利息補貼。同時也興建平價住宅,以極低租金或免費方式,提供合格住戶居住。 

 民國六十四年,《國民住宅條例》公布實施,使住宅政策走向制度化,各縣市政府都設有國宅專責單位,當時正值我國經濟起飛,充沛的民間游資紛紛湧向房地產市場,造成房價暴漲,民怨因而沸騰。民國七十八年引發「無殼蝸牛」運動,促使政府更積極在各縣市覓地興建平價國民住宅,以解決住宅問題。 

 後來房地產市場幾近崩盤,民間房價大幅下跌,營建類股淪為「雞蛋水餃股」。但國宅興建時期,鋼筋等原物料正值高檔,和民間房屋比起來仍不夠「平價」,且國宅常給人施工品質低落、管理不良等印象,致使民眾購買意願不高。除了台北市國宅因有套利空間,引起市民爭搶之外,其餘縣市國宅幾乎都面臨滯銷。由於空屋率太高,政府於八十八年起不再興建國宅,各縣市國宅局紛紛裁撤,將業務移併其他單位。

為了出清國宅,回收投入資金與降低利息壓力,政府推出折扣優惠措施,降低購屋門檻,並減少購屋後轉讓年限,經積極促銷,繼新竹市、新北市、桃園縣、宜蘭縣、台東縣、屏東縣等國宅社區陸續售罄,台南市大林國宅最後的二十三戶也於日前售出,全台國宅終於銷售完畢。 

 最近房地產價格又有上揚趨勢,這也是國宅餘屋熱銷的原因之一。面對高房價時代來臨,以及民眾對「住者有其屋」的渴望,政府是否應重啟國宅政策?答案是否定的。因為房地產供需問題,必須由自由市場機制來決定,有了過去績效不彰的教訓,政府已無續建國宅的必要。 

 根據統計,我國自有住宅比例,高達總住宅量的百分之八十八,但有學者研究指出,我國一百戶家庭有三十戶無自宅,另外七十戶則擁有八十八戶住宅,房地產呈「M」化現象極為明顯。政府不應放任房地產市場畸形成長,坐視中低收入者與社會新鮮人,為了謀一殼之棲,長期背負沉重房貸,而應推動「只租不賣」的社會住宅政策,使人人「住者適其屋」。 

 我國社會住宅比例,僅有百分之零點零八,遠低於荷蘭的百分之三十四、香港的百分之二十七、新加坡的百分之八點七。社會住宅不一定要由政府興建,可利用租稅優惠,充分活化民間空屋,在照顧弱勢族群的同時,也納入中產階級無力負擔高房價者,讓社會住宅成為實現居住正義的一環。 

http://www.cdnews.com.tw 2014-01-06 08:32:13

☆☆如果覺得我們蒐集的文章對您有幫助,幫我們按喔☆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