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南HouseBaba看房市
房市每日最新文章

南科磁吸就業人口 30分鐘購屋圈成型

台南科學園區持續開發建設,引進上百家高科技廠商持續進駐,吸引超過7萬人就業人口,半導體業者更投資數千億元建置新廠,因具備快速路網交通便利與商圈成熟優勢,南科人三十分鐘購屋圈擴散,串連台南市區與郊區各大生活圈,時間換取空間的購屋新型態,帶動台南整體房市穩定成長。

台南市不動產代銷公會理事長陳瑞玲指出,台南房市近年來蓬勃成長,加上南科內的台積電與聯電等半導體業者,將陸續投入約達7千億元資金擴廠,增加更多就業與消費人口,讓該生活圈能夠持續成長,區域房市前景更受外界看好。其中交通建設所形成的快速路網,迅速連結市區與市郊各主要生活圈,包括車程10分鐘左右的安南區、西港區、新市區、善化區等都成為南科購屋圈擴大的受惠區,這些區域也因生活機能提高,連帶刺激購屋需求成長。

南科園區除了有國道一號、國道八號高速公路迅速連通台南市區,同時鄰近南北向的台一線省道,也可透過中山高速公路連結86號快速公路,迅速抵達高鐵台南沙崙站區,交通條件頗具優勢。

交通結合建設 房市前景更看俏

華友聯建設業務經理蔡啟宏表示,快速路網迅速串連市郊,也逐漸轉化不少消費者購屋置產觀念更開放,不再限定居住在市區,在能夠負擔的相同總價帶範圍,以增加一些通勤時間,卻能享有充裕的居住空間與樂活環境,因此帶動南區黃金海岸特區的房市迅速崛起,因綠地面積寬闊,等於同時兼具公園住宅與快速路網住宅的區段條件,價格優勢與環境特色,吸引首購族與換屋客移居該生活圈定居的現象逐漸增多。

由於該區擁有充裕的綠地休閒賞景環境,加上台86快速道路全線開通,可迅速連結台南市東區與南科園區,因此有不少換屋客層陸續前來購屋,同時因區域對外交通順暢便利,距南科園區僅約20分鐘車程,包括南科電子業主管、工程師客層,也對該區景觀大樓產品情有獨鍾,同時教師、公務員客層紛紛搶進該區。

台南市南區水交社新開發區,可迅速連通南科,該區坐擁綠地、商圈與交通優勢,景觀大樓產品,也頗受南科主管客層青睞。(記者林耀文攝)

台南市南區水交社新開發區,可迅速連通南科,該區坐擁綠地、商圈與交通優勢,景觀大樓產品,也頗受南科主管客層青睞。(記者林耀文攝)

善化區緊鄰南科,加上交通順暢便利,善化區總價800萬元內的平價透天宅,成為南科人購屋新歡。(記者林耀文攝)

善化區緊鄰南科,加上交通順暢便利,善化區總價800萬元內的平價透天宅,成為南科人購屋新歡。(記者林耀文攝)

台86線快速道路全線開通後,迅速連通南科園區,造成南區景觀大樓首購產品,吸引南科工程師客層持續進場。(記者林耀文攝)

台86線快速道路全線開通後,迅速連通南科園區,造成南區景觀大樓首購產品,吸引南科工程師客層持續進場。(記者林耀文攝)

南科人三十分鐘購屋圈成形,包括鄰近的西港區、安南區、新市區與善化區等區的平價透天新屋,成為南科人購屋鎖定目標。(記者林耀文攝)

南科人三十分鐘購屋圈成形,包括鄰近的西港區、安南區、新市區與善化區等區的平價透天新屋,成為南科人購屋鎖定目標。(記者林耀文攝)

南科園區持續開發建設,刺激高科技就業人口購屋需求提高,在快速路網連結效應下,南科人購屋圈擴散,帶動台南房市穩定回溫。(記者林耀文攝)

南科園區持續開發建設,刺激高科技就業人口購屋需求提高,在快速路網連結效應下,南科人購屋圈擴散,帶動台南房市穩定回溫。(記者林耀文攝)

三十分鐘生活圈 樂活休閒好環境

鄉景建設總經理吳聖霖則說,快速路網明顯推升南科生活圈的區域房市發展,台積電在未來3年內,準備將生產重心逐步移往南科,隨著就業人口增加,與台南科學園區的開發建設,刺激鄰近的善化、新市與安定生活圈房市迅速成長,近年來有許多南科主管與工程師客戶,紛紛前來緊鄰南科園區的善化一帶購屋置產,加上地價穩定上揚,連帶拉高房價帶,台南地區的中小企業主、傳統產業、電子設備業等自營商客層,也對坐擁地利之便的南科生活圈透天產品接受度頗高,同時南科實驗高中的優質學風,也成為吸引高素質客戶進駐南科生活圈一大誘因。

台南科學園區設立後,善化區也因緊鄰南科的地利之便,陸續吸引南科工程師客戶定居,逐漸改變當地的生活型態,商業行為增加,商圈發展規模逐漸擴大,逐漸朝都市繁榮景觀邁進,但因鬧區的建地,地主惜售心態頗濃,讓該生活圈的地價與房價行情穩定上揚。

休閒消費一把罩 交通建設顯優勢

僑昱建築董事長蘇國桂認為,目前政府積極推動南區水交社營區改建計畫,提供上萬坪開發建地與寬闊公園綠地,結合體育公園開闊綠地環境,加上台86快速道路全線開通,可迅速連結台南市東區與南科園區,因此有不少換屋客層陸續前來購屋,同時因區域對外交通順暢便利,距南科園區僅約20分鐘車程,包括南科電子業主管、工程師客層,也對該區情有獨鍾,同時也有教師、公務員客層紛紛進場,購屋客戶素質整齊,也利於日後社區管理與社區總體營造效果提高。

記者林耀文/專題報導、攝影自由時報

☆☆如果覺得我們蒐集的文章對您有幫助,幫我們按喔☆☆